social responsibility
2024-02-26 14:26:28來源:本站 閱讀數:270
新京報訊(記者 肖隆平) 2023年,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,也是實施“十四五”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。
面對百年變局下的挑戰和機遇,站在新的起點,企業踐行社會責任包含哪些方面的內涵?企業如何將社會責任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?近日,新京智庫就此組織專題研討會。圍繞“‘雙碳’目標下,企業如何實現綠色轉型?”議題,來自業界的專家展開了討論。
需有好的機制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
研討會上,南京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系教授劉海建表示,圍繞“雙碳”的一個核心問題是,如何讓企業有動力,有能力去履行“雙碳”目標所定下的企業責任。根據“波特假說”,適當的環境規制可以促使企業進行更多的創新活動,而這些創新將提高企業的生產力,從而抵消由環境保護帶來的成本并且提升企業在市場上的盈利能力,提高產品質量。
從管制的角度說,為什么企業沒有動力去做這個事?這有一個“公地悲劇”概念。比如有一家公司生產產品過程中會排放有毒有害氣體。這些氣體造成的污染是社會、大眾在“買單”,而企業生產的產品銷售出去獲得的利潤是企業的。這就是說污染成本由社會公眾承擔,而產品生產的回報是企業自己所享有,企業自然有動力去“做壞事”。
那么,如何倒逼企業升級,企業“雙碳”目標如何實現?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產業所所長馮丹認為,首先還是要做好引導工作,現在到了一個企業生產制造不得不轉型的時期,企業不轉型升級就將不能取得很好的市場回報。要讓這種認識通過市場機制傳導下去,讓企業真的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。
“要讓企業做環保有動力,還得讓企業有內驅力,這需要有一個好的外部動力機制”馮丹說。以長江流域為例,水是重要資源,那只要在這個流域建廠的企業都要把保護水源作為一個前置條件,就是都要把工廠消耗和污染水源的成本計算進來。這個動力機制的設計還得下工夫。當然,如果企業不主動,不自覺向前走一步,要實現“雙碳”目標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。
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冉戎認為,企業也應該建立健全環保管理體系,制定具體的環保目標和計劃,并通過有效的內部管理和外部監督,確保環保工作的全面貫徹和落實。
具體來說,企業可以采用先進的環保技術和理念,推廣節能減排、循環經濟等綠色發展方式,實現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。此外,企業還應該加強對環保技術的研發和應用,提高產品和服務的環保性能和競爭力。
冉戎還認為,企業應該加強自身的綠色品牌建設和形象塑造,樹立環保形象和品牌形象,提高消費者和社會的認可和信任度。通過品牌營銷、宣傳推廣等手段,宣傳企業的環保理念和實踐,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和投資者,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。
此外,企業還可以積極探索和采用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和模式,推廣綠色供應鏈管理和生產方式,提高企業的環保形象和綠色品牌形象。
政府不僅要扮演監管者角色
企業是市場主體,也是“雙碳”目標實現的主體。
冉戎表示,企業還需要加強與政府、社會組織和消費者的合作和溝通,促進環保信息的共享和交流,推動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參與和推進環保工作。企業可以通過參與環保公益項目、社會責任活動和科普教育等形式,增強環保意識和責任感,推動企業和社會的共同進步。政府、社會組織和消費者也需通過各種途徑來監督企業的環保行為,這也是企業加強環保工作的重要動力之一。
馮丹也認為,要實現“雙碳”目標,不僅是市場主體、政府、社會各方面都要共同協力來做,而且要分門別類,從標準到監管手段都需要做好分門別類。
以服務業為例,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雖然都是服務業,但它們又有很大的差別。超大城市的生產性服務業的能耗其實挺高的,比如建筑能耗。所以,不同區域,不同行業,要有所區分,要做好實現雙碳目標的分類安排,管理手段也需要分門別類。
而政府作為實現“雙碳”目標的另一個重要“主體”,劉海建認為,在傳統思維觀念中,政府更多的是扮演監管者角色,但在現實世界中,政府還可以發揮更多的能動性角色、前瞻性角色。此外,政府還需要扮演“平臺”搭建者角色,即搭建好一個個平臺,讓更多社會主體參與進來共同治理。尤其是在數字經濟時代,政府做好這些角色扮演非常重要。
申明:本站文章如有侵犯您的權益,請隨時聯系我們刪除。